事情是这样的:
7月7号上海一个考点门前,一对年过八旬的爷爷奶奶开着残疾车送孙女赶考,他们都是60年代的本科生,希望孙女能考上清华送她去北京上学。
而且孩子从小在外面一对一辅导,奶奶说到孩子每天1,2点睡,6点钟起来也心疼落泪。
从小学一年级,到前天参加高考,老两口一直陪伴她学习,这期间,为了让孙女提高学习成绩,两位老人,拿出了100万,给孩子补课。当别人问起来,两个老人会自豪地说:我们有这个能力!
你还会说学区房贵吗?
这里要抛出一个疑问,有多少家庭为了孩子能上清北,或者退一步985/211,好的一本吧。能掏出(或者愿意掏)这个补课费?
可能很多家长说,把这些钱给所谓的“教育机构”,我宁愿给孩子搞一套学区房!
但是...
学区房,看大家怎么理解,有的家长认为,好的学风对于孩子来说,可能远比在平行班出头来的容易,前些年,家长为何追求学区房,就是因为教育资源不均导致的,这让我想起北京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:
海淀苦,西城强,郊区没有好学堂。
纵观北京的教育,海淀是“丘陵”,东城是“平原”,朝阳是“洼地”,西城是“高原”,石景山和丰台两个区县教育资源比较差,可以算是“深渊”...
(当然这些话只是相对于之前说的,未来一些辖区的重点教育落位,可能会有不少的改观!)
话又说回来,很多家长说:那买不起学区房,孩子又不行,只能补课喽!其他孩子都补课呢,不能落下啊!但是,也会有家长说:底子不行,不爱学,补多少课也没什么用。
因此,教育从幼升小抓起!学区房成了未来孩子上好大学的一张门票。
对于北京来说,这个是一些家长疯狂追求学区房的信念。
但...今年,似乎家长们也很不容易啊。举两个例子:
第一个:
像之前我们提到的,海淀一个家长斥资900万买的学区房,原本对口的好学校北京育英学校(九年一贯制,直升本校初中,该校是北京老牌名校,2019年的高考文科状元就出自该校。)
被告知无法入学,需要调剂,因为房子是“1911”购置的,而2019年育英学校没有调剂“1911”,家长也觉得今年不会执行,结果今年就出岔子了。
第二个:
西城的两个极端。第一个极端,三帆附小今年的划片把两个公寓划进来,原来每平6万左右的房子,“天降”学区房的他们不约而同调价到每平10万左右,最高暴涨了700万!
从这三个简单的例子看,我们会为下一代的教育付出多少呢?
我觉得,大家理性看待吧,上好学校确实从面子上也好,孩子的未来也好,这是一个台阶,而不是快车。
我是比较赞同这句话:最好的学区房,就是你家的书房。
如果你觉得这话太虚了,的确,但学习、工作都靠自律,这话不假吧?